行业新闻

陈锦亚:德尔福“精益”求胜的秘诀

2005-12-24

    汽车工业务必遵循两个基本原理:第一,必须是100%的投入;第二,要有激情,做汽车工业就必须爱它,不爱它就别做。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自己呢,就好像一个没念完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陈锦亚

  “要能静下心来做点事情,这里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热闹,在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人都要全身心地投入。陈锦亚说,“你看中国现在那些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汽车生产厂家,他们的成功或不成功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很强的或者不强的团队”

  “为了接受采访,陈总不得不推掉了他的上司召集的一个会议。”1月28日,在结束采访之际,德尔福中国公关部刘小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

  作为德尔福电子及安全分部亚太区总裁的陈锦亚,其工作繁忙程度可见一斑。此前,陈的职务是德尔福中国区总裁及德尔福亚太区法律总顾问。

  采访中,陈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便是健谈、和蔼与笑容可掬。讲到动情之处,他还时不时冒出两句流利的英文,伴以手指自然地比划一下,接着便是豪爽的一笑。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2004年德尔福全球收入达到28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创德尔福历史新高。

  在中国,德尔福自1993年设立代表处,目前已建立了14家企业,总投资高达5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德尔福在中国的业务平均年增长保持30%~50%,2004年德尔福所有在华企业的营业规模达到10亿美元。

  从采访中,陈锦亚向记者“兜售”了德尔福在中国不断取胜的独特生意经。

  注重产业价值链管理

  “一个企业真正的成功绝对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批人。别写我,要写就写我的团队吧。”采访一开始,陈锦亚就抢先大声笑着对记者申明,“不是我谦虚,因为一个企业的财务、人事、生产管理、营销、市场研究、采购等等都需要大家的协作,就像一个链条一样不可分割。”这就是陈锦亚所倡导的价值链管理。

  举例而言,德尔福要保证提供给整车企业的产品中没有一个是次品。首先必须要求德尔福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100%是成品,假如供应商只能答应保证70%的成品,其余30%的次品就白白浪费了,那么德尔福的成本就上去了。

  如果在每一步都要保证100%的话,那就需要有一个很强有力的价值链支持,各个关头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价值链管理。

  不过,陈锦亚认为,要做好汽车工业还得始终如一,因为一般汽车工业都是做长期的,很少做短期的。他认为汽车工业务必遵循两个基本原理:第一,必须是100%的投入;第二,要有激情,做汽车工业就必须爱它,不爱它就别做。

  “陈总的精力过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告诉记者,“每天工作至少14小时。早晨7点到办公室,白天与客户或者政府部门打交道。有时凌晨二三点还要与北美地区的其他领导开电话会。”

  “要能静下心来做点事情,这里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热闹,在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人都要全身心地投入。”陈锦亚说,“你看中国现在那些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汽车生产厂家,他们的成功或不成功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很强的或者不强的团队。”

  精益生产从细节做起

  在谈到德尔福为何投巨资在中国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时,陈锦亚将研究开发比喻为高手练内功。“在练到一定程度后,高手间的招式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了。真正的高手过招是内功的深厚较量。对德尔福来说,内功就是研发能力。德尔福一年要用16亿美元进行开发,占年销售额的6%左右。行业中企业研发投入一般是3%~5%。”

  陈锦亚说,德尔福在中国的最主要原则是长期扎根,这是他们的承诺。上海是个练“内功”的地方,在研发、生产上,德尔福不断地要求更精益一些。这同样是德尔福的成功所在。

  就德尔福本身而言,对生产线进行调整,将所有“肥胖”都给卡掉。“精益生产其实大家都在做,只不过有快、慢之分,但更重要是要深一些。”他说,深和浅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深浅很多时候又要从细节开始。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德尔福在苏州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规定:员工进入公司的时候在门口最起码每只脚要擦三下,进楼后必须要洗手。看似一项无关紧要的事情,却大大降低了空气中的灰尘含量。这样,灰尘进入公司内部传感器的可能性就越小,出废品的概率也越小。“就算少出3个废品,一天至少也可节省400元钱,一年下来就可节省十几万元钱。而这就是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开始做起的。”陈锦亚说,精益生产很多时候总会给人意外收获。

  另外一个例子,将德尔福的生产线由单线变成复线,复线又变成U字型。原来生产线是单线人一个一个来回走,走过去的时候是有效劳动,走回来的时候是无效劳动。后来变成复线了,两边都是有效劳动,但发现空间必须做得很大,否则两个人会撞到。之后把它变成U字型的,只能在里面站一个人的距离,这边走是有效劳动,转个身过来还是有效劳动,不用来回走。一个楼面里如果可以放复线6个到8个的话,U字型就可以放9个到10个,就是多了一条生产线。这样就把成本降下去了。

  此外,他认为供应商供应链的精益管理的步子可以迈得快些。陈锦亚说,去年原材料在涨价,一方面整车厂在压他们的价,另一方面原材料仍在涨价。此时德尔福提出和供应商共存亡,与供应商一起降低成本,赢得了主动。

  不过,陈略带遗憾地表示,“本来我们应该再推一把就更好了”。那时候他们在推钢铁厂,让钢铁厂与其原材料供应商去推行精益生产,也同样用六个西格玛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可以“减肥”的部分。

  这样一层层下去,成本节省可能会高得出人意料。陈锦亚说,“如果一个企业要比其他企业省5%的话,即使这5%的优势把它用作2%或者2.5%作为降价因素的话,你还是比其他企业利润高2.5个百分点。”这就是德尔福精益生产的高明之处。

  90%的悟性加上10%的理性

  “当前汽车市场的格局,就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陈锦亚说。他认为在将来的两年中,中国汽车市场还将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很多人说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碰到危机了,15%的增长怎么是危机?这是回归自然!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70%多的速度发展。”他显得有些激动。

  但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中国的汽车企业悟性特别强,在扩张的时候很多企业就觉得是赚大钱的机会,跳进去了,接着就拼命地扩张产能,随后很多问题就全暴露出来了。有没有开发能力?有没有好的产品?有没有好的销售人员?突然之间,就好像一下凸现了很多问题,现在不是很多企业已经退出了“造车运动”吗?

  “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自己呢,就好像一个没念完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陈锦亚始终保持着和蔼的笑容。

  由于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属于上升阶段,像一块干的海绵,感悟机会特别灵敏,吸收得特别快。但很容易浮躁,这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不过这种悟性却是中国汽车工业希望之所在。”他坦言。

  对于未来汽车市场如何发展,“保持10%到15%增长的话应该是很自然的。”陈锦亚深沉地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如果中国汽车企业能把握好90%的悟性,再加上10%的理性,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会更快一些,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人才本土化精益管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陈锦亚兴致勃勃地说,“我觉得德尔福比其他公司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怎么把人才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这一点很值得自豪。”

  在德尔福看来,决定一个跨国企业在中国成功与否,要看本地人才的素质有多高。“凡是高级管理人员,从他们是中级管理人员开始,就给他们定成长报表,每过一段时间,按照不同程度和工作经验进行讨论,这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加什么,需要减什么,这样做就知道自己的人才储备到底有多大。”这是陈提出的“加减法”培养人才的模式。

  陈锦亚表示,人才储备最大的用处就是为了将来需要的时候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浪费。这是精益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点,人才可以储备,但不可以不用,人才是要靠才能去真正储备的。

  据介绍,德尔福储备人才分四个层次。第一是公司管理层的高级人才,他们主持公司的日常事务;第二层人才就是各个厂的主要负责人,即工厂管理层;第三层就是一大批作为管理人员的中级人才;第四层就是初级人才。四个层次的人才进入公司做了一两年,对他们进行了挖掘以后,发掘有潜力的进行一定培养,评估后把他们放到高一级人才库里面去。很多企业都有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对人才的反复运用。

  还有一个问题,国外的人没有像国内的人对人才储备的理解这么深刻,因此这个时候一旦发现人才,你必须把他们国际化,必须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熟练的语言同对方进行交流。这样,第一为他们创造一个平台,第二就是让他们有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把这两点合在一起的话,人才成长就会快好多。

  “如果我不在的话,不会因为我不在这些人才就走不上去了,因为评价如何,看的是其经验、经历、成绩是否达到了一些标准,都是一些具体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人才库建立起来了。”陈锦亚说。

返回列表

上一条: 柴油车发展受阻?北京暂不发展轻型柴油车

下一条: 〖汽车零部件行业〗合资十年,我们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