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零部件企业独资化:貌似繁荣的中国汽车业难强大

2006-07-17

    前几日,有位外资的零部件厂商负责人告诉我,他的企业正在想摆脱合作伙伴,从而独资。而且,他告诉我,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引资积极,所以他们以后如果建厂,一定是独资。因为地方政府“但求所在,不求所有”。

    联想到6月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名单,我对于目前中国汽车业表面的繁荣充满担忧。在那份名单上,外资企业有54个。而且,这是一个正在增加而不是减少的数字。

    笔者以为,外资零部件企业的独资倾向和垄断倾向已经到了必须关注的时候。

    这意味着,装备在所谓的国产车上的零部件中,大量来自外资独资企业。也意味着,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国内整车厂商正在把更多的利润贡献给外资独资企业,包括制造环节的采购和销售服务环节的配套。

    除了利润,这些独资的零部件厂商才真正掌握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命脉———先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零部件技术的先进决定了行业的先进。

    与此同时,国内整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一降再降。整车厂商把成本压力总是传递给供应商,逼迫他们降价。但对外资零部件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价格,国内厂商的议价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对于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本土零部件厂商相逼甚紧。这进一步导致了本土零部件厂商利润下滑,后劲乏力。

    因此,我们看到的一个结果是,整车厂商和本土零部件厂商利润微薄。但外资零部件厂商正在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优惠的引资政策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快速发展,成本也不断降低,竞争力不断增强。也因此,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的重要区域,自然顺理成章。

    最终的趋势是,貌似繁荣的中国汽车业却难以真正强大,中国汽车业还只能是组装工业。

    数年前,还是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的曾庆洪说,当人们的目光都注视在整车的自主品牌时,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零部件自主品牌是否能够强大,尤其是核心的、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因为,没有零部件的自主,整车的自主只是徒有其表。数年过后,深以为然。

返回列表

上一条: 零配件业外资专利灵魂附体 发动专利战万事具备

下一条: 中国零部件面临新机遇 有望成为最具影响力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