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汽车零部件行业〗合资十年,我们失去了什么

2005-12-24

    光阴荏苒。1995年前后,博世、电装、德尔福、伟世通、法雷奥等外资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现在,不少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

    对比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合资问题,许多人觉得整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较之于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零部件行业更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开放的中国零部件市场,在外商看来是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性行业。”因此,更多的业内人士对“合资十年”忧心忡忡。

    自主品牌乘用车供应链 体系建设面临空前压力

    “当前,我国的零部件行业集中度低,经济效益差,乘用车自主品牌的配套体系特色还不显著,而欧美、日韩供应链各有特色。零部件企业合资十年,在各种特色各合资模式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自主品牌乘用车供应链体系,我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专家不无担心地提出这样的一个新观念。

    有专家认为,当前的中国零部件行业被三种力量分割:一种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历史原因造成了零部件行业存在着行政区划的分割;第二种,外方独资、中外合资、本土企业,不同资本主体的利益分割;第三种,欧美、日韩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产生了不同配套模式,进入中国后带来了欧美、日韩不同配套体系模式的分割。

    “零部件企业合资十年来,这种力量分割情况越来越严重,如何建立自主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本土零部件企业应该充当何种角色,这是我们直面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中国本土零部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中国是汽车产业后起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产业成长,能力积累的时候都被缩短了。美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用了100年,日本用了50年,而中国生产能力的积累只有20年的时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说,“外资进入后,对企业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等追求、必然挤压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市场、能力增长等方面的成长空间。”

    外资用技术换市场,的确换来了中国市场。随着中国投资的跨国零部件企业日益增多,中零部件市场的份额被外方大量占据。合资零部件企业,除了为与外方有配套关系的这车企业配套外,还积极为其他整车企业配套,都要在中国做一个独立的供应商,积极扩大的还是外方的市场份额。

    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当前在中国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超过1200家。另有不完全统计称,外资在中国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有人说,外资占有轿车零部件市场份额已经在80%以上,在汽车电子和关键零部件等高科技市场份额已经在80%以上,在汽车电子和关键零部件等高科技领域,外资甚至占了90%以上得市场份额。

    “今后的趋势将来多种资本并存,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最大。本土企业需要在挤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边缘化危机 挑战本土零部件企业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本土零部件企业在中国零部件合资合作的大潮中,被边缘化了。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数量过多,规模小,整体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非常弱,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

    “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本土零部件企业生产的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很难直接为主机厂配套,只能充当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许多专家对此表示担忧。“虽然许多本土零部件企业纷纷出口,但相互压价,除了低价没有任何特色。”

    “当前,国家除了对发动机行业的合资有限制外,对于其他零部件没有任何限制。在这中情况下,合资将是一种挡不住的趋势。如何趋利避害,化解本土零部件企业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这样说。

返回列表

上一条: 〖汽车零部件行业〗合资十年,我们收获了什么

下一条: [商机]商用车:暂时困难 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