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万向

让历史告诉未来 | 1987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文: 毋 忘 田 野 ——访十三大代表鲁冠球

2018-08-27

1987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文:

毋 忘 田 野

——访十三大代表鲁冠球


新华社记者 胡孝汉


众所周知: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鲁冠球领导的杭州万向节厂,把数十万套万向节销往美国市场,使国外人士对中国的农民和乡镇企业刮目相看。

鲜为人知:他领导杭州万向节厂创办农业车间、鳗鱼养殖场。人员80多名,投资517万元。

记者带着农民企业家与乡镇企业之类的预备题目前去采访,这位农民企业家却口口声声谈农业、讲田野……

他渴望人们了解他的新创作——农业车间和鳗鱼养殖场。农业车间里,鸡鸭万余只,果树数千棵,猪壮鱼肥,还有高档水产品:鳖、蟹、蚌。自去年2月创办以来,已提供商品猪800多头,肉鸡菜鸭2万多只,5万多斤蛋,4万多斤鱼。预计到今年底总收入可达93.5万元。鳗鱼养殖场已放养苗近50万尾,明年就可出口成鳗。

以工助农,全国各地皆有,而乡镇企业办农业车间可能还是创举。

他在寻找依据。农村离不开农业,农业终究要靠农民办。乡镇企业不仅要使农民共同富裕,还要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无农不稳”。如果城乡市场农副产品长期短缺,最终将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他称之为“鹰”的理论:鹰,展翅翾翔,因为有健全的两翼;农村经济之“鹰”,要靠乡镇企业、农业生产两翼腾飞。

他在探索出路。我国财力尚不雄厚,难以大量投资于农业;农民家庭力量单薄,一家一户办不起大农业。他想走另一条路——以乡镇企业作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桥梁,用乡镇企业的一些利润作投资,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乡镇企业办农业,也许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大生产的一条可行途径。

他在描绘蓝图。农业车间实行规模经营,科学地种植、养殖,将建成商品化大生产的农业基地。农业车间66名职工,今年人均创造产值将超万元。鳗鱼养殖场将建成创汇农业基地,年产成鳗150吨,可创汇120万美元,获利60万至70万元。农业车间和养殖场实行科学管理。它们作为杭州万向节厂的生产单位,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厂部将产量、产值、利润等指标下达到车间和场,车间和场分解到班组、个人,层层承包、层层考核,职工收入与劳绩挂钩。这样把工业大生产的管理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管理,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飞跃。

他展望前景。农业车间和养殖场目前尚处于边建设、边生产阶段,其规模和能量有限,但其超前性的示范作用却不可低估。人们有理由期待:在乡镇企业繁荣发展后,受乡镇企业哺育的农业车间很可能成为后起之秀。

他寄语同行:目前农村的大趋势依然是离土不离乡,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农业车间是乡镇企业以工助农的新形式,但各地如果要走这条路,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他是农民企业家。作为企业家,他带领杭州万向节厂争上企业等级,争创国优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农民,他率先在乡镇企业办大农业。他牢记着农民之本:田野。一个美国朋友最近赠送一只铜鹰,引起鲁冠球的联想:已从田野走向世界(使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又从世界飞回田野(切实加强大农业)。

采访结束,他用开场白作结束语:发展乡镇企业,毋忘田野农业。这,就是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探索,一位十三大代表的献词。


返回列表

上一条: 让历史告诉未来 | 1989年6月4日《经济参考》刊文: 鲁冠球的“两袋投入”

下一条: 《浙江日报》8月20日“观点”栏目刊登 最好的感恩是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