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轮由丰田挑起的“混合动力战”,正在席卷全球并已蔓延至中国。
在一汽丰田高调宣布“混血儿”普锐斯将于今年年底诞生后,不甘示弱的上汽也宣布2010年混合动力产能将达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车为1万辆。此外,华普的混合动力新成果也摆上了工博会展台,奇瑞和东风的混合动力计划也已出炉……
“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导致整个行业出现颠覆性革命。”上海经委装备工业处蔡晓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也表示:“我国汽车工业与国外存在几十年的差距,已经很难赶超,可混动技术对于外国而言也是新事物,国内外的差距不过三四年,迎头赶上的可能性很大。”
这是一次机会。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机会面前,在中国企业的纷争背后,汽车技术是否能春蚕脱茧般得到升华?
在混动技术上,我国最薄弱的是电池技术,虽然“混战”者众,也只有几家专心作为———东风成立了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潜心燃料电池的开发;长安一心一意从最简单的做起,进行独立研发。其余的都主要在借鉴别人的技术。如一汽借丰田技术合作生产,上汽与通用、大众合作开发,上汽委托英国利卡多公司开发,上海华普与交大联手打造海域305和海尚305混动车,上汽与同济、交大结成产学研联盟开发等。
“与国外企业联手很难获得真正的技术,到时产品上市了,产品权属依然属于外方,很可能中国企业只是对方的加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
据悉,华普海域系列混动车电机上的电喷系统都由BOSH公司直接提供,“整个过程他们都保密。”华普的一位工程师坦言。
可对于这种委托开发方式,业内专家认为更需慎重,“目前国外研发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汽油、柴油发动机,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并不强势,但很难说我们付了委托开发费后,反倒把他们‘养大’了。”
因此专家建议,在委托开发时一定要派驻自己的队伍进入研发阵营,“像奇瑞汽车,这次去20人,下次去100人,一来二去人才就逐步培养起来了。”专家表示。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丁文江也曾提醒上汽:“在新一轮的研发中,不能再见物不见人。”至于企业与高校的结合,丁文江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实验室产品与企业走向市场产品的“脱节”。
事实上,同济大学已经研发出了超越三号,今年又推出了“改良版”混合动力车、“登程一号”和改良的“春晖三号”嘉乐,其中微车嘉乐每天充电3小时便能行驶80公里,计划明年实现试运行。但这些都不是企业能够产业化的产品。
“企业也有自己的顾虑,万一这些产品达不到市场要求,那企业的利益如何保证?毕竟与国外企业之间是有研发合同的,如果产品出不来可由外方负责。”一位企业界人士表示。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些瓶颈?
丁文江认为,要实现技术突破,关键在于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的相应组织,企业作为投入使用的主体和收益的主体,与学院或其他机构结合,自己进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并借此机会培养大批人员。余卓平则认为,为了鼓励企业主动提高技术水平,政府不要对其直接补贴开发费,可等其产品研发出来后再给予免税或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