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低价或高技术?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困惑和希望

2005-11-21

    顺恒达的实验室装备齐全

    “我们刚刚中标了江铃福特的一个新车型,这意味着我们有了参与福特所有车型的竞争机会。”电话刚一打通,董军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记者,语气中透出一股兴奋。

    董军是北京顺恒达集团董事长,其下属的顺恒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玻璃升降器及其他车门辅助部件。

    但说着说着,董军就兴奋不起来了,因为一谈到配套,他的困惑和苦恼就随之而来。“目前我们在市场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不属于主机厂的原供配套商,从而丧失了许多市场机会。”

    据了解,董军所苦恼的事情,也是目前国内中小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小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进入2005年以来,由于跨国公司的全线挤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防线被节节突破,而处于行业最底端的中小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但是,也有一些中小零部件企业在逆势中脱颖而出,顺恒达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家。

    3年前,当顺恒达集团出现在汽车业的时候,企业拥有的是几座破烂不堪的厂房和一堆旧机器。董军说,他那时手上拥有的现金甚至不够给工人发一个月的工资。

    许多人不看好顺恒达,甚至有人怀疑这个企业可能会就此倒闭。现在,3年过去了,顺恒达集团的销售额竟以几乎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销售金额突破亿元基本已成定局。据分析,从规模和效益上看,该集团已经在生产电动摇窗机的企业中进入了全国前十名,产品已为长安集团和北汽福田等企业配套。

    “摇窗机也有技术含量”,董军总是喜欢用这句话来提醒下属时刻注重产品的技术水平,他也始终把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放在企业最重要的位置。

    不公平竞争困扰本土企业

    “我们努力追求原供配套商的质量水准,又不得不利用低廉的价格优势,这种看似矛盾的作法,有时的确让我们感到很为难。”董军告诉记者。

    据董军介绍,整车企业对配套厂家的考察十分严格。他们为江铃福特配套时,来自我国台湾、美国、欧洲的有关专家都来考察过,而且将他们企业与好几家同类企业做比较后,才选择了他们。

    但并不是每家整车企业的考察都能这样顺利。有好几家企业来考察过顺恒达,最后却都因为他们不是原供货商而放弃了。“我们曾经从某整车厂的‘原供’那里购买电机,而且得到了原供厂的支持,但这家整车厂却因为我们不是‘原供’,连报价的机会都没给我们。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董军认为,国内的确有个别零部件企业不守信用,在质量上偷工减料,从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大部分企业还是努力在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上下功夫的。而中国的零部件要想突破“原供”的瓶颈,就必须在充分利用成本优势的同时,坚持走高质量、国际化的道路。“本土企业熟悉本土文化,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发展空间,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机会。”

    此外,外国企业有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而本土企业没有,这也是让董军感到困惑的地方。他通过本报呼吁,政府应对国内的中小零部件企业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促进本土企业健康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和创新不动摇

    执着地走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之路,是顺恒达从成立以来就恪守的一项原则。几年来,他们一直把自主开发当成工作的重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汽车玻璃升降器成型开发软件”是顺恒达和吉林大学共同开发的一项新技术。这套软件成功地把过去国内企业调试汽车玻璃升降器和车门所需的10多天时间缩短到几分钟,使整车企业在开发车门的阶段就能同步进行玻璃升降器和车门的调试,而无须像过去那样等到车门开发完再去进行调试,大大节约了整车企业的产品开发时间。

    “在国内的同类企业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此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在访问顺恒达之后,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噪声、粉尘、拉索疲劳、盐雾、三坐标测量、撞门、喷淋、综合、疲劳、高低温耐性实验室,作为一个销售额不过几千万元的企业,顺恒达却拥有在国内同行中几乎最全面的实验室。对此,董军简单地解释道,这是企业自主开发的需要。

    据悉,顺恒达每年的开发项目多达几十项甚至上百项,过去,这些开发项目大多是拿到国内的专门科研机构去测试。但是由于项目太多,也太频繁,科研机构往往无法满足顺恒达在测试时间上的要求,因此,该公司专门投巨资建立了这样完善的实验室。

    顺恒达的经历代表了国内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现状。在为整车企业配套时,是屈从于“原供”低价“卖”自己,还是宁肯失去市场也咬住高质量、高技术原则不放?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可能是决定中国零部件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 同时,他们的发展经历也给予了我们起到了一定的鉴见作用。

返回列表

上一条: 德尔福结构调整措施遭工会反对

下一条: [竞争]湘2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去皖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