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6
“我们现在是四面受夹:上游原材料在涨价,下游汽车在降价;对内员工工资要增长,对外面临国际企业乃至国内其他同行的激烈竞争。”“两会”召开期间,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向记者倾诉着自己的苦恼,“我们只有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和提供市场需要的能力,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据悉,不只鲁冠球被这些问题所困扰。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汽车增长势头减弱后,不少汽车零部件老总反映,现在市场不好做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企业的应变能力。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所担忧的问题又截然不同。
本土企业:缺少创新的中国零部件将成国外资本附庸
本土企业老总们感到苦恼的事情,包括技术、管理、配套等。但他们普遍认为的瓶颈,是国内零部件缺少创新和自主开发。
在采访中,有一半以上的老总提到了自主开发的问题。他们的普遍看法是,国家对自主开发的激励措施太少,导致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普遍很差。在整车厂基本都是合资企业的情况下,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基本上都被排斥在整车的配套体系之外。
“我承认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差距,但至少应该给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样才会逐步缩小这个差距。而现状却是,中国政府给了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反过来他们又歧视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这是在逼着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成为国外资本的从属和附庸。”一家生产发动机零部件的本土企业老总语气愤慨地说。
据几位本土企业老总介绍,目前合资整车企业选择配套供应商的顺序依次是:合资外方的本国独资企业——合资外方的本国合资企业——欧美和日本企业——中国本土企业。
“现在国内的车型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零部件配套都是人家的体系和渠道,我们根本进不去。政府提出发展汽车工业要零部件先行,但如果开发出来没人用,又如何先行呢?”浙江亚太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来兴也为这个问题所困扰。
山东金麒麟集团董事长孙忠义表示,国家在科研投入上存在着重整车、轻零部件的现象,对零部件的投入大大小于整车。同时,国家又没有实质上鼓励整车企业使用国内产品的政策,这使得已形成生产能力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放空。
“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普遍缺少创新能力。”一位老总认为,这是导致自主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但他又表示,创新能力不是靠几句话就能提高,必须要有相关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外资企业:本土化面临成本和人才瓶颈 与本土企业老总们苦恼的事完全不同,令外资老总们发愁的,主要是成本、人才和本土化问题。
“我最关心市场发展是否会像预期的那么好。”德国依纳(中国)有限公司汽车业务销售总监张艺林说。“市场时冷时热,而且中国企业家家都有过剩的产能,目前产量也很不稳定,一会儿升200%,一会儿又降50%。我们企业的产能是按最大产量设计的,不上批量效率就很差,总体测算下来,我们可能比欧洲产量稳定条件下的成本还要高。”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竞争越来越激烈,汽车不断降价,但成本下降得没有那么快,同时供货量却又没有增加,利润空间就要减小。这时,外资企业就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国产化率。”法雷奥集团中国总部副总经理王永前说。
但他又表示:“产品本土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涉及产品研发,要保证质量、工艺,还要增加设备、模具,这些都需要投资。在市场份额小的情况下,企业是没有能力进行这些投资的。”
德尔福中国公司副总经理蒋健表示,他们去年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后,首先面临的是人才培训问题。如何使人才尽快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标准,这是德尔福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们还在考虑怎样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会加强投资力度。今年会有些动作,进行增资、并购。”蒋健说。
专家:本土企业机会 在低级配套和售后市场
“以前我们一直在说整车要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其实这对零部件行业来讲更重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一针见血地指出,零部件行业目前不仅是散、乱、差,更主要是竞争力太弱。而到目前为止,零部件严重滞后于整车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中国有几万家零部件企业,机会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我认为,出路应该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先从低端供应商做起,逐步进入三级、二级配套体系;二是从售后市场做起,逐步积累,向OEM配套发展;三是拓展海外市场,从国外的售后市场入手。
一位研究汽车多年的专家表示,零部件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在处于低端、弱势地位时,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要一步步来,从基础做起,扎实地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他说,在整车领域,国外企业差不多都进来了,而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却是刚刚开始,机会很多。“市场永远没有后来者,只有做得好不好。真正有品质保证的产品就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