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6
在万向2015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万向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作《坚守责任 彰显价值》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我们就是要让万向创新聚能城成为美丽杭州的先行区,成为‘人间天堂’的体验馆,让万向成为‘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先行者。这正是万向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时光荏苒,一转眼,光阴的指针转向2021。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万向人坚定目标,脚踏实地,沉着地走在“奋斗十年添座城”的道路上,万向创新聚能城规划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稳步扎实推进。
规划篇——
顶层设计 规划引领
万亩之城,始于规划。2019年2月27日,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同志在万向创新聚能城现场调研时作出指示,“要高标准做好项目整体规划”,经过两年多的积累沉淀,万向创新聚能城的综合规划体系逐步搭建起来。
2019年12月10日,浙江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万向创新聚能城发展规划》,绘就出一个创新集聚、绿色集约、智慧共享、功能完善的“未来之城”蓝图。万向创新聚能城按照“开放共享、创新聚能”的理念,建设一个创造、创业、创新“三创联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开放大平台,成为浙江大湾区建设中政府与民营企业新型合作模式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先行区、国际科创合作示范区、未来城市建设样板区。这是一座产业之城,清洁能源、智能出行两个千亿量级产业群落将在这里崛起,未来工业发展场景将向所有创新者、创业者开放共享,车载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分布式能源等各种先进技术都能在这里找到研发、测试和生产转化的平台;这是一座数字之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将在这里协同推进,全球第一个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的智慧城市将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这是一座创新之城,来自全世界的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将在这里汇聚,思想、理念、创意在这里碰撞、交融,成为浙江大湾区高端化发展的策源地;这是一座人文之城,充满生活气息、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的高品质人居环境,中西融汇的文化氛围,公平、统一、高效,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将使这里成为一座独具魅力的未来城市。
在发展规划的纲领指导下,万向创新聚能城空间规划的研究工作全面启动。结合现有土地政策,对万向创新聚能城的土地资源条件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研究,厘清创新聚能城空间发展的核心优势和主要制约条件,探讨解决路径;调查研究现有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条件,与政府对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清单,确保后续项目在配套设施到位的前提下有序开工。对标雄安新区,进行总体城市设计,探索产城相融、三生相融、政企相融、产创相融发展模式,塑造未来城市样板。借助钱塘江湾的独特区位优势,营造无界景城、江南水乡、多元复合的场所环境,在地下空间利用率、绿地覆盖率、TOD综合开发、海绵城市等专业技术创新上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总体城市设计形成“一区产城创高度融合、三区建设万向未来社区、二区打造高能级中心”的功能空间格局。
配合空间规划,万向创新聚能城的交通、水系、市政、竖向等专项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专项研究从现状条件入手,统筹上位规划和时间推进计划,以万向创新聚能城配套基础设施水平领先、交通可达性优越、水绿生态环境宜人为目标,提出专项规划建议方案和建设时序要求,多规合一,纳入空间总体规划成果,保障后续项目顺利落地。
与此同时,产业规划、能源规划等工作均在有序推进。
建设篇——
真抓实干 稳步推进
蓝图落地,重在实干。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强,新冠疫情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下,万向人践行“鲁冠球精神”,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创新聚能城6号制造基地工程建设。
6号制造基地是万向创新聚能城启动项目,坐落于一区西南,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方,其中地下建筑面积超过12万方。项目总投资110亿元,新建3个UNIT厂房及地下空间,并引进国际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3G瓦时锂电池生产能力。
万向人坚定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间赛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项目提速提效,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成。今年正月十八,项目节后复工,开足马力,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建设。施工工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项目建设团队加强统筹安排,强化施工力量,优化队伍配置,加大要素保障,抢抓黄金施工期。现场施工实行两班制,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节点根据工艺要求实施连续作业。总包单位科学精准组织施工,强化工序衔接,采取立体化、交叉式作业,提高效率,保证进度。
目前,6号制造基地处于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其中地下室底板已全部完成,地下室顶板完成约50%,地下室钢柱构件已全部进场,安装完成约50%。根据计划安排,5月底3#厂房完成地下室顶板,8月中旬1#、2#厂房完成地下室顶板。10月中旬3#厂房主体结构实现结顶,同步穿插推进钢结构、幕墙等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按计划,年底3#厂房具备竣工验收条件。
项目建设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以争创鲁班奖、确保钱江杯为目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以有关标准规范、图纸为依据,做好技术交底及图纸会审、施工方案审查,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定期召开质量例会,牢牢把握工程质量控制点,抓好人机料法环,采用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方式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检查验收,督促施工单位全面实现工程质量目标。施工单位坚持自检、互检,并做好记录,定期进行评定、评比。对于特殊、复杂、重要部位的施工,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建立QC小组,开展技术攻关,通过PDCA方法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截至目前,桩基检测、结构检测、实体检测等全部合格,工程质量总体良好。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各参建方一起狠抓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和岗位责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2021年是万向创新聚能城全面提速年。除6号制造基地项目外,动行智控项目、一区沿江科创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创新篇——
大胆创新 打破常规
敢闯敢创,万向本色。在6号制造基地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围绕目标定位,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大胆应用前沿技术与先进工艺,建设一流工程。
采用去工业化设计,将现代化智能制造工厂有机融入城市。6号制造基地总体布局呈对称和谐之美,厂房使用大面积的建筑幕墙,形态拟城市公共建筑。四周布置绿化景观带,不设围墙,入口广场呈开放拥抱的姿态,下沉式庭院创造适宜的活动空间。以人为本,将绿色工厂、智能制造、高科技产品等向社会开放,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工业科技,体验工业文明,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厂房“上天入地”,地上二层,局部夹层,地下为大型的开放空间,用于布置停车、物流及生产配套设施等,提高土地资源效率,将土地价值最大化。科学规划创新聚能城一区标高,优化土石方平衡,减少土方搬运,解决了城市土方消纳的难题;积极利用太阳能光伏、水源/地源热泵等技术,建设能源中心,实现综合能源智慧管理,达到节能降本的目的;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与场地景观相结合,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实现低影响开发和节约用水。
采用预应力管桩与MC劲性复合桩相结合的桩基优化方案,经济有效地解决了地下室抗浮问题。通过桩型、桩长优化,桩基施工时间缩短约70%,桩基建造成本节省约2.1亿元(节省约75%),施工质量控制更为便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项目主体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大面积采用承载力高、自重轻、塑性好、耐疲劳的钢管混凝土和劲性混凝土结构,有效地减小了构件截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在项目建设伊始,引进全过程咨询单位,在浙江省率先实行项目全过程咨询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项目管理经验、专家资源优势等,为项目出谋划策,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面推广BIM技术,将BIM技术与可承载大体量BIM模型的信息化平台相结合,并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作为支持,初步实现了基于BIM技术的工程信息化管理。通过BIM的三维仿真与可视化,模拟现场施工情况,提供施工指导及数据校核;通过BIM模型的数字化,保证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的完整性;基于BIM技术的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承载大体量BIM模型,并能够将项目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模型相关联,从而达到项目高效管理的目的。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一座三生融合、三创联动的“未来之城”正在钱塘江畔悄然生长。鲁冠球主席在《坚守责任 彰显价值》的讲话中说,“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关键在于‘奋斗’。一切以奋斗为本,一切以奋斗为先。”万向人将牢记使命,一如既地实干奋斗,让“奋斗十年添座城”将“奋斗十年添个零”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