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矢志民族汽车 民企中顺的梦想与追求

2005-08-03

 
  在中国车市低迷的今天,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也有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沈阳中顺选择了后者。

  冒险入主松辽 志在民族汽车

  如果不亲身经历过松辽变迁,看着中顺新式的厂房和修整一新生产车间,或许根本无法想象出3年前这里的景象。

  2002年5月份以前,在这块土地上还是一个停产4年之久、满目疮痍的濒临破产企业——松辽汽车。虽然松辽是一个有着几十年整车制造背景的企业,但由于后期债台高筑、几任股东不负责任的质押担保、经营决策不当使得企业深陷亏损泥潭,资产情况更加恶化。

  中顺集团的出现成为松辽的巨大转折。中顺集团于2002年5月18日接管了松辽集团,从而间接控股松辽汽车。

  在成功控制松辽集团后,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保住汽车的生产权。国家经贸委2001年底发出通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在2002年12月底之前将原产品目录中的车型转为公告,从2003年1月1日起将废止目录中的产品,凡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公告的企业将被取消汽车生产资格。而中顺入主松辽时已是2002年6月,时间非常紧迫。直到现在金龙总经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触颇深:“我们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工作。那个时候没有星期天。产品在做3万公里强检实验时正是七八月份,定远试车场40多度的高温,驾驶人员在车内又不允许开空调进行试车,两个小时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为抢时间早日拿到检测数据,他们采取人歇车不歇的办法,几小时一轮换,争分夺秒抢时间。全厂的工人几乎都只休息4个小时,然后起来继续干。最后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SLQ6450、SLQ6501、6502、SLQ6600、SLQ6720等近10个基本车型的公告。”

  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可谓群雄纷争。中顺深知,要想在整车领域立足,就必须要致力于企业自主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要同时发展国内国外两大市场。

  “2002年底,在誓保生产权的同时,我们就在同步策划产品的研发。在短时间里必须有一款产品,这个车型即要作为一个过渡产品,也可以当作一块黑板来培训员工。”金龙总经理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请来设计公司,找来专家,当时正值1月份,沈阳下大雪,企业的员工和设计师都住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花了18天的时间,设计了13个车型,然后花了15天的时间将最后选定的两款车型做出来。

  据金龙介绍,目前沈阳中顺已经将产品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一大支柱,并且已经分别在美国的洛杉矶、底特律设立了研发中心,在上海设立了汽车研究院、在沈阳设立了汽车研究所。这样一来,中顺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汽车研发模式——跨越中美两国四地的“中顺模式”。

  另一方面,中顺在国内外市场营销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这方面,中顺有一定优势。因为在此之前,中顺集团汽车零部件的业绩已经十分可观,产品远销欧美。

  “做汽车零部件国际贸易离不开银行,我们在做汽车的贸易过程中,这些银行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在中东地区的一些经销商,是阿拉伯银行给我们推荐的。从目前看来,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是很正确的。”金龙总经理向记者介绍说,在今年的6月17日,继去年年末145辆轻客出口科威特后,又有305辆中顺轻客出口到阿联酋迪拜。

  民营企业未来发展后劲很足

  最近,由于奥克斯的突然退市,民企造车未来发展前景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议。

  目前在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由于民营资本先天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因此在与同等资质的国营企业竞争中肯定占有先天优势。另外一种观点是,在价格战日益激烈、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汽车制造利润被大幅压缩的未来几年,民营资本收购过来的二、三线汽车制造厂即将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考验。

  对此,金龙分析认为,一个产业中应该有不同所有制形态的企业去运行,这个产业才会有生命力。汽车产业所以能够这么迅速的发展,其实就是因为有各种不同成分的企业促进了其发展。所以,在中国汽车产业中,民营企业一定会存在,并且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民营资本有着共同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有资金,由这些资本兼并长期经营不善的老旧国有汽车企业,这对改善中国汽车制造业久治不愈的散乱差局面不无好处。但由于这些民间资本大多都是从原来的一个技术低端的制造领域(二、三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入到另一个技术低端的领域(低端SUV或经济型轿车),缺乏技术,所以生存空间和期限也让人担忧。

  对此,金龙分析称,民营企业造车有一定的弱势,比如说在资源的积累,经验的积累上相对于国企比较弱,但民营企业对市场很注重,很注重成本的控制。所以在未来,民营企业应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做文章。

  当前,国际汽车巨头在不断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竞争在不断加剧。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中顺汽车将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带来新的活力,也将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一股清流。

  附文:

  一位老松辽员工眼中的沈阳中顺

  现任中顺汽车售后服务部负责人的苑良善称得上是中顺真正的元老,经历了松辽的几度变迁。 他从1970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工作,当时这里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416工厂。记者在中顺采访期间,他与记者一起回忆了松辽变迁的点点滴滴。

  “那个时候好,我们是军队企业,我们那个时候搞修车,东南亚最大的修配场,专门为部队修车。但到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工厂保不住了。松辽停产的那几年,员工们老是盼望了哪个企业来把这里收购了。在苏家屯区,最大的企业就是这个院,这个企业一倒闭,周边的经济马上就开始下滑,连卖菜的都卖不动了。”苑良善回忆起那段往事的时候,眼睛里依然流露着一种遗憾。

  据苑良善介绍,松辽是在1998年彻底停产的。那时候,他被派在厂房留守,其他的员工都回家了。由于太长时间的闲置,厂房周围已经杂草丛生,要是有一个团的人躲在里面都不能被发现。而且整个厂房没有一个地方是不漏雨的,外墙也是没有表面的,红砖都露在外面。车间里面就像是废旧的仓库。“曾经辉煌总是会深深地刺痛我们。我们所有的员工当时都盼着政府部门或者是哪个企业能够接管松辽,但是,当时一批一批人到这里来看厂房,但是却没有一个是要真正干汽车的。直到2002年6月中顺进来,它和此前的那些公司不同,中顺是真正要干汽车的。”苑良善的口气中带着感激,而且充满了信任。

  “中顺进来初期,一些员工还是在怀疑,国企那么大的力量都没有撑住这个企业,民营企业又怎么能行呢?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怀疑了。员工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整个厂房也是一天一个样。”苑良善兴奋的神情也感染了记者。

  苑良善说,现在中顺的每一个员工,都已经接受了公司的重新培训。员工现在的劲头都很足。通过两年的学习,员工的观念有很大提升。很多工作已经不用督促了,自己会尽职尽责。在管理方面学了不少东西,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让他们了解了很多国企学不到的东西。

  在采访中,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在以前,员工看见企业来了老外,就会争先恐后要和他们照相,但是现在,员工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在这里30多年了,以前感情很深,但这两年对这个院子的感情更深了。中顺现在像自己家一样。我们现在带着中顺的工作牌出入都会让人很羡慕。”这位见证过松辽“前世今生”的老员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返回列表

上一条: 越南5年内致力提高汽车零件国产比例

下一条: 外资吃肉内资喝汤不再 汽配市场:溃散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