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万向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主办《领潮:鲁冠球传》读书会

2024-05-24

5月23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主办的“在新时代书写新的创造传奇——《领潮:鲁冠球传》读书会”在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领潮:鲁冠球传》(以下简称《领潮》)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冠柏所著,是万向集团独家授权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该书聚焦万向创始人鲁冠球的成长发展史,定格时代“领潮人”风采,呈现出传奇企业家的精神底色和改革开放大潮成就的壮丽诗篇。


企业家、评论家、出版人、员工读者等同聚一堂,对谈交流这部51万字的厚重作品,共同致敬鲁冠球与他的传奇时代,让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闪耀在当下。潮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视频号等各大平台同步直播。


读书会分为五个篇章,分别为“领潮·文学的记忆”、“涌潮·历史的现场”、“永恒·企业家精神”、“弄潮·时代的旋律”和“接力·铺就成才路”。


领潮·文学的记忆


本篇章邀请到本书作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冠柏,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原上海《文汇月刊》副主编、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罗达成,围绕《领潮》的创作,与大家分享“文学的记忆”。


“从接触这本书的写作任务以后,我内心总是在寻找一样东西。一个人,当他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他的名字、业绩,他对社会和人类所做的贡献,依然无声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与人类,这是让我始终觉得很打动人心的东西。为了写这本书,我走了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人,也接触了很多员工,我所看到的几乎都有鲁冠球云的存在。就像书里写的一样,他将水珠撒给了江河,但他自己却在云的深处,没有看到云的存在,但他的水,他给我们的滋润,在每一天,在每一个角落,乃至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存在着。” 


作者陈冠柏回忆了1983年第一次采访鲁冠球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去写一个曾经熟悉的人,就从上述那种感觉写起。当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业绩、思想和气息每时每刻在每一寸土地都在影响着我,当你走近他的时候,那种感觉就会在你心里产生无尽的联想与绵延的思绪。” 


陈冠柏还与读者交流了他心目中的鲁冠球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名企业家,且是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和受世界尊重的企业家;他是一名慈善家,他所做的已经不是为了自己,他想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更好的生活;他是一名思想家,他写了一摞一摞关于人生、社会、企业未来乃至人类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阅读鲁冠球的私人笔记和文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事情,我就在鲁冠球生前办公室的外屋,在物理空间与心灵空间的交融中完成着对历史的一次次回访。中午12点多,我带着这么沉重的深刻的印记,拿着饭卡去食堂,迎面一群一群年轻人走过,身着万向工服,喜笑着,交谈着,我在想:你们知道我刚才看到的这些东西吗?就是这些东西影响和改变着你们今天的人生。”


汪澜分享了她拿到《领潮》这本书的最大感受,“虽然不意外,但还是被震撼到了,就两个词——厚重。”不仅是外观上的厚重,更是书写的厚重。它不仅内容丰富,“我们过去知道他是民营企业家的标杆,但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在几十年都屹立不倒,如常青树一般地存在?为什么他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这本书用文字再现了,立体饱满,引人入胜。”更有思想含量,“他是一个很朴素的人,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非常爱学习,善于思考,且将它提炼出来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加重了这本书的思想含量。”


报告文学的重要功能是记录历史,这本书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怎么写?一般史学家来写,会更侧重于宏观叙事,聚焦在决策者的伟人,写他们在历史节点上所发挥的作用。但历史不光是由这些人创造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潮流是由无数‘浪花’汇成的。正是这些弄潮儿的创造,才推动了历史,很多改革政策和体制机制的突破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汪澜认为,鲁冠球作为民营企业标杆式人物,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弄潮儿。“很多风云人物一时辉煌,但后来被历史淹没了,但他能够屹立不倒,始终站在潮头,成为领潮人。《领潮》这本书,从一代企业家的精神成长,将改革时期的艰难历程再现了,相对于大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从史学意义上,这本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读本,将来做改革开放的研究,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


罗达成高度肯定了《领潮》的文学价值。“我跟报告文学打交道已经半个多世纪,写过五十年的报告文学,当过几十年的编辑。这次出《领潮》这本书,作为冠柏的老朋友,从初稿到改稿,到定稿,我看了三次,每次用了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看完,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写这种题材,写这个人,不可能靠采访完成,要靠几十年的交情的积累,靠阅历,靠懂经济,靠实打实的文学性,靠立体的形象的主旋律。”罗达成向在场嘉宾、广大听众回顾了当年中国报告文学的盛况,他说到,90年代以后,中国的报告文学日渐式微,但今天这本《领潮》,堪称一流好作品。


涌潮·历史的现场


本篇章邀请到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首献,江苏省作协原创联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赵翼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浙江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周保欣,分享他们对《领潮》的解读,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的现场”。


“这本书既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同时也是向一代企业家致敬,作品之中有一种蓬勃力量,让人震撼,读后非常地感动。”朱首献分享了他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好的报告文学,真正能抵达现场的报告文学有三个标准:生活标准、文学标准、思想标准。”生活之门——报告文学需要有生活温度,它是文艺中的报春花或时代的轻骑兵,报告文学与生活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文学之门——报告文学说到底是文学,生活只有首先成为作家的,其次才能成为文学的,生活自身不能直接变成文学,作家必须经过艺术转换、文学加工;思想之门——鲁冠球不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对于人生和为人处世,对企业、企业家精神,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他实际上是一名思想家、哲学家。“《领潮》从生活、文学、思想的角度,真实塑造了一座精神丰碑,展现了浙江企业家的灵魂,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赵翼如说到:“我是在‘严重怀疑’当中开始阅读的。我采访过所有乡镇企业最顶尖的人物,当时也采访过鲁冠球先生,觉得他是一个优点‘过剩’、太符合规范的人物,弄不好就可能写成一篇颂歌、好人好事大全,那肯定很不真实。这本书放在家里,居然三代人都在读:我儿子是九零后,正在创业,他不经意地翻开,就一直读下去,他说‘夹缝中生存的智慧了不起’,他是从这个角度在琢磨;我父亲是一名技术专家,从万向节起步怎么能走向汽车名人堂,他觉得这里头有很多名堂;我姐姐是一个民营集团的高管,她在关注万向引擎的原动力;我作为读者,更想看见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这一点没让我失望,人物非常亲切可感。”


赵翼如还分享了她读这本书的感动时刻。“普鲁斯特曾说过,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内心生活的‘分泌物’。《领潮》里面就有很多更内在的东西,指向人性深处的挣扎与困惑,最感动我的是他彷徨反省时候的独白。高明的地方是,他能懂得往里走,安顿自己。‘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进来的地方’,‘那束光’恰恰能闪现在裂缝当中。我觉得领潮人特别擅长接住那束光,而且是在裂缝里漏下来的光。”


周保欣从精神遗产的角度阐述了这本书的阅读魅力。“鲁冠球是一个非常立体、丰富的精神系统,而不单是一个人物、一位企业家,他可以说是一座精神富矿。不同人读这本书,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获取,企业家有企业家的读法,年轻孩子们也有你们的读法。你们或许成不了鲁冠球,但你们在未来的人生当中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成就。”


就年轻一代怎样去读《领潮》,周保欣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鲁冠球生活在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大时代,很多时候确实是时势造英雄,但另一方面,给你时势,你能否成为英雄?很多人讲到鲁冠球是哲学家,哲学不是纸面上的东西,人一生经历的事多了以后,将经验积累下来,通过反思就形成一种哲学。哲学,就是一种经验,就是一种智慧。对年轻一代而言,你遇到了一个新时代,必须要有大格局、大境界,比如说鲁冠球的大同精神。很多人办企业的初衷是致富,致富了以后还想致富的话,这就不是最高境界。经济的本意是经时济世,这是一种天下理想。《领潮》用很多篇幅写鲁冠球企业办好了之后,来弥合这个社会的裂痕。弥合社会裂痕应是政治家的事,但他作为企业家,看到了这样一种裂痕,贫富差距造成社会的冲突,他有责任去弥合这个裂痕。”

永恒·企业家精神


本篇章邀请到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他深情回忆与鲁冠球交往的故事,感怀鲁冠球的家国情怀,并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与大家交流了以鲁冠球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精神在今天这个大时代下的特殊意义。


“《领潮》描述了鲁冠球主席从当时的一个农民,到创办企业,不断突破蜕变,把万向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时代的烙印与节奏历历在目。”汪力成说到,当时乡镇企业最主要的代表就是鲁冠球主席,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的一生,是民营企业界真正的领袖人物的一生,其贡献并非仅仅对于万向集团,对于中国在那个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在“创二代”传承方面,也做得非常不错。到目前为止,万向集团、鲁冠球主席在整个民营企业群体中是正面评价一致度最高的,这与万向的稳健经营、不断突破自我是有关系的,同时跟鲁主席的为人品德、高度自律是分不开的。万向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走正道,守正方能致远。“鲁主席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就是两个字‘领潮’,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更多企业家起到了表率作用。”


“成功最大的标志就是,你一生尽力了,你一生都在为这个社会进步而做正能量的贡献。你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你就成功了。从这个角度来讲,《领潮》这本书对所有人都有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汪力成认为,任何一种时代下,必然有永不变的真理或逻辑,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一代又一代年轻创业者,不是找到了一种路径,而是找到了一种思想。精神不能变,思想不能变,方法和路径要不断地创新与改变,这样才会一代又一代人接着干,将中国真正建设成强大的,在全球受人尊敬的伟大国家。“《领潮》将鲁主席的创业经历和精神、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一种牵动力,这种意义和贡献,远比它作为一本文艺作品所带来的直接贡献要大得多。”


弄潮·时代的旋律


本篇章邀请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刘国辉,中国大百科权属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任乃舒,从出版的角度为读者们分享了《领潮》的意义和价值。


刘国辉认为这是一本大写的、树立中国农民形象的书,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从选题角度而言,一般来说要经过论证、选题会等一系列流程,但一听到《领潮》这本书,我立刻跟责任编辑说,这本书一定要出,不用上选题会就可以定下来。有两个理由。首先,鲁冠球先生是中国农民的代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赶上了经济腾飞的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的前沿,这个农民有特殊的意义。其次,作者陈冠柏先生是著名报告文学家,后来做企业去了,这样一个人写鲁冠球,能体会到其他作者不能体会到的价值和意义。”


“从出版角度而言,一般要经过三审,这本书我们做了四审。四审做完,我们深感决策英明,因为书写得太好了。一个优秀作品,既能够启迪现在,也能够启迪未来,才能成为经典。将一个企业家写得能让普通读者拿起来放不下,说明作品本身写出了主人公的神髓、气韵与境界,这是作为报告文学的经典意义。”


“报告文学经历了八十年代的辉煌以后,现在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了。但《领潮》的出现,为报告文学如何反映新时代风起云涌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作为出版社,能够在这里边做一点工作,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


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任乃舒作《如何让好书抵达更多的读者》主题交流。


任乃舒介绍了《领潮》目前的发行情况。这本书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读者和媒体的关注,首印高达五万册。她分享了这本书是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触达读者的。


“新媒体传播有一个特点——讲故事,如何讲好鲁冠球先生‘领潮’的故事,对传播这本书至关重要。如果是我来讲《领潮》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就是人生的选择。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参观了鲁冠球精神展陈馆,我的一个感觉是,为什么鲁主席人生的每一步选择都是正确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这都是必然的,是通过努力、积累、格局等等,最终形成了他每一步的正确选择。”她呼吁每一位读者、学生通过自媒体来发声,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这本书的故事,将《领潮》推广给更多读者,让好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留下印记。


接力·铺就成才之路


本篇章邀请了万向集团的职工代表以及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代表来到读书会台前,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学习与传承鲁冠球精神的故事。


潘文标1972年加入宁围农机厂,他深情回忆追随鲁冠球主席共同奋斗的岁月。在万向工作52年,他始终牢记鲁主席的教导:“做人要低调,要正气,要有正能量,要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全书分改变、再改变两部分,‘改变’是一条主线,而且这种改变是一种聚变,犹如核聚变能够产生更加巨大的能量。”读书会当日也是万向学院的创校日和“我爱生”主题教育日。牟惠康从改变源于聚气、改变需要聚力、改变需要聚人三个方面,阐释了如何传承好聚变之道。“鲁主席曾说,‘做企业就是做人,人做好了,得道了,没有做不好的事。’我们办学就是要做有意义的教育,传承好聚变之道,教学生做全面发展、个性健全的全人!”


刘弈琳分享了与鲁冠球主席接触的小故事,鲁主席千方百计保护年轻人的积极性这一点令她非常感动,让她倍增干劲。她表示要学习鲁主席这种精神,激发更多年轻同事拼搏奋发的积极性,“因为未来是年轻人的”。万向学院的学生代表章哈利、沈健也结合学习经历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鲁冠球何以“领潮”?鲁冠球精神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更多的思考等待你翻开这本厚重却易读的大书,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能量。

返回列表

上一条: 暂无信息

下一条: 中华工商时报丨建好一座“城” 托起“新”产能——访万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伟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