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万向

悼 词

2017-11-01

  万向集团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0月25日中午在家中逝世,享年74岁。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永远跟党走之时代先锋,缅怀他的业绩,寄托我们的哀思。

  鲁冠球1944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2年开始自主创业,1969年,经过多次创业坎坷,他出资创办了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万向集团的前身。他以“奋斗十年添个零”年均25.89%的增长业绩,把一个小铁匠铺经营成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发展成为一家涵盖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等多领域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他以开放的思维,积极“走出去”,成为国际一流主机厂配套合作伙伴,并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10个国家建立了22家公司。他从1999年开始探索清洁能源产业,按照“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联合,在投入超百亿元、探索达17年之久,终于实现了“造车梦”。2015年,集40多年产业积累,他提出,要投入2000亿元,在杭州建一个智能互联、面向国际的双创平台——万向创新聚能城。

  鲁冠球同志先后当选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生前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等职。曾获1985年全国新闻人物、中国最佳农民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中国最受尊敬的民营企业家终身成就奖、永远跟党走之时代先锋等百余项荣誉。

  鲁冠球同志的一生,与万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经济的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农民的赤子之心,把发展企业、造福人民、奉献国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

  他是改革创新勇敢的开拓者。鲁冠球说过:“万向靠改革、创新发展到今天,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六十年代初,他就开始创业,敢为人所不敢为。1979年,他生产同行不愿意生产的进口汽车万向节,带领企业走上专业化生产之路;1983年,他率先进行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获得创业自主权,并首创“联利计酬浮动工资制”,实现按劳分配,形成竞争机制;1984年,他尝试股份合作制,将企业和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1988年,“花钱买不管”,界定了与政府的产权关系;1992年,支持操作团队实施组织机构改革,管理模式由“总厂式”转变为“集团化”,使各企业成为直面市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增强了市场意识,调动了创造热情;1994年,推动钱潮股票上市;2001年,在万向美国公司设立“经营者基金”,激活智慧,分配未来;他提出“两袋投入”,使员工身心与物质双双受益,以此激励人、培养人……鲁冠球的改革创新实践,将会在中国企业史上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正是由于他的开拓精神,万向才能在漫长岁月里始终与时俱进,实现持续发展。

  他是走向国际卓越的先行者。鲁冠球说过:“没有‘走出去’,就没有万向的今天,没有完全彻底的国际化,就没有万向的明天。”早在1984年,鲁冠球就把产品销到了美国,实现了产品走出去;1992年派员常驻美国,实现了人员走出去;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在芝加哥成立,实现了企业走出去。通过三个“走出去”,初步实现了万向的跨国发展。在鲁冠球的指导下,万向海外实施“本土化”战略,实现了“在洋人的土地上,利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经过30多年的耕耘,万向国际化经历了从国际营销到国际生产再到国际资源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向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扭转。过去参与国际化,更多的是“走出去”参股,资源被别人组合,被动接受别人的分工,在服务别人需要中获益;现在更多的是“引进来”控股,主动地影响别人,组合别人的资源,服务自己的需要。万向不仅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万向国际化的案例两次被写入哈佛MBA教案,在美国乃至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尊敬。

  他是清洁能源执着的探索者。鲁冠球说过:“新能源一定是未来的大产业,一定会获得大发展,会形成大繁荣的局面。”1999年,万向就开始发展电动汽车,开启新能源产业布局。此后多年,他就像个孤胆英雄,苦苦探索。在艰难时刻,他给相关负责人鼓劲:“电动汽车,黎明前的黑夜。”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坚定了鲁冠球的决心和信心。他加快了步伐,2013年收购美国先进电池企业A123系统公司,2014年在美国投资超豪华电动车karma公司,2015年成立上汽万向新能源客车公司。同时,通过“整枝疏果”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万向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清洁能源集聚。围绕清洁能源这条主干,对那些游离的、不规则的、不健康的枝条,毫不迟疑地实施剪除。2015年提出的“万向创新聚能城”,也正是以清洁能源为核心产业。清洁能源成为万向转型的方向。

  他是以工促农成功的实践者。鲁冠球说过:“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万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不会忘本。我是中国农村的儿子。”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万向从一开始就坚持反哺农业。创业不久,鲁冠球就给村里和乡里办实事,免费为农民修农具、提供资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等。1985年,他投资几百万元建立农业车间,搞立体种养,为农民作科学示范。后来还养过鳗鱼,搞创汇农业。虽然坎坷不止,但是他毫不气馁。直到新世纪初,他组建万向三农集团,展开了万向以工促农新篇章。他以“公司+农户”为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技术含量,以龙头带基地,走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一个个符合现代化生产特征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今,万向三农集团已拥有7家公司,其中上市公司3家,业务涵盖山核桃、木业、竹业、种业、海洋食品、植物蛋白饮料等,不但直接带动数十万农民致富,而且为集团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鲁冠球以屡败屡战的农民淳朴,以满怀深情的农业情结,实现了他为改变农村面貌多干实事的经年夙愿。

  他是回馈社会真诚的毅行者。鲁冠球说过:“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感恩,我的企业做大不是单靠我鲁冠球一人,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整个社会的力量,人要学会感恩、感激。”出于感恩之心,鲁冠球坚持回馈社会,在把企业办好的前提下,持续不断地做一些公益慈善工作。创业之初,他就从每年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兴修水利、建桥铺路、改造低产田,造福乡里;企业壮大之后,向省慈善基金会、省农技推广基金、教育基金、残疾人基金、老年基金等捐款;1984年,他把自己的奖金拿出来建学校,万向捐资助学由此开始,后来在重庆、浙江等多地建学校并长期资助,还投资扩建了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四个一万工程”,每年资助一万名孤儿成长、一万名特困生读书、一万名残疾儿童生活、一万名孤寡老人养老,现已成为万向慈善的招牌;2011年,落实中美两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倡议,启动“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为中美交流做贡献。截至目前,万向公益慈善累计支出超过12亿元,2016年一年支出超过4600万元。鲁冠球坚持为公益慈善做力所能及的事,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善良和担当。

  他是共产主义坚定的追随者。鲁冠球说过:“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当家人,一个国家要有正确的领路人,这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七十年代初,他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因生不逢时的原因,一次次被挡了回来。虽然入不了党,但他坚持以党员的标准干事业。直到1984年,终于被批准入党。他的改革热忱更加高涨,曾多次被中组部、农业部及省委市委作为先进模范人物作巡回演讲。他结合实际,把“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就在脚下”主题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巨大反响。当年,新华社长篇通讯《乡土奇葩》,使鲁冠球办好企业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事迹家喻户晓。除了自己一片赤诚忠于党,他还以一言一行影响家人和同事。在他的家庭中,绝大部分都是党员,可谓“党员之家”。1991年,万向成立党委,在乡镇企业中是第一个。他较早提出并实行在先进员工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选拔干部。如今,万向已经有1600多名党员,企业正职干部中党员比例达90%以上。“听党的话,跟党走,踏踏实实地干政府鼓励、政策支持的事儿,确保了万向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努力把企业的目标融入党的伟大目标中,顺应国家的需要,延伸自身的优势,从本职工作起步迈向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是一个企业家的格局和情操所在。

  鲁冠球同志是崛起于田野的改革英雄,是跨时代的弄潮儿。他的实践,真正体现了习总书记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鲁冠球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将不断激励着我们。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艰苦奋斗、绝不服输的意志。创业之初,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鲁冠球克服重重阻力,让工厂生存了下来,为今天的万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后漫长的创业历程中,企业经历了无数困难,也实现了无数突破,都离不开这种意志:在股份制改造道路上,整整求索了10年;建立企业财务公司,足足等待了8年;发展现代农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终于走对路子;探索清洁能源,执着17年才看到胜利成果;不久前实现的造车梦,更是他心底久远的梦想。“摔了跟头也要抓把泥”,这种顽强到倔强的意志,是我们永远的传承。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品质。鲁冠球带领万向实现了多次产业转型,大体而言,从第一个十年的多角化经营,到第二个十年的专业化生产万向节,第三个十年产品线从零件扩大到部件再到系统,第四个十年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发展多元业务,第五个十年转型清洁能源。相应的,企业也十易其名。每一次转型、每一次易名,都是自我革新、自我突破。这源于鲁冠球的“不满足”。他认为,人只有不满足才能不断前进。他常常说,要通过努力,在万向上面再加一点,成为“方向”。成功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要有永远在路上的心态”。正是这种品质,确保了万向历久弥新。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鲁冠球仍坚持学习,不断思考,每天深夜看完数万字的材料才休息。他把学习所得和实践经验总结成文,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浙江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其闪光的思想在《鲁冠球文集》、《鲁冠球观点》等书中随处可见。他还是万向文化的创始人,“讲真话、干实事”,“利他共生、共创共享”,“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以勤砺志,以俭养德”……都是他思想的结晶。他因此被称为“农民理论家”。他是企业家,也是思想者。他创造了物质财富,也留下了精神财富。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使得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以德为本、诚信共赢的智慧。鲁冠球坚持以德立身、以德兴业。他说,表面上看,个人能力是竞争力,但从本质上说,只有蕴含着道德的能力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他说,更高的利润率只有与更强的道德意识紧密结合,才能赢得更持久、更美好的未来。他要求,每个人都要不断提升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高尚的道德植根于内心,时刻规范我们的行为并成为企业的群体意识。追求道德的万向,讲政治、守规矩,坚持诚信、共赢,崇尚责任、奉献,奉行廉洁、自律,让企业的法人资格体现出道德人格,实现了长远发展。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德成智出,这是最大的智慧。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心系天下、创业为公的情怀。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鲁冠球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目标更大。他号召万向人“为共同富裕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此,要加快发展,先富带后富,要提高觉悟,让精神和物质同样富有。他坚持承担社会责任,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从美德变成必须,企业兴盛常常得益于对社会目标的推进,企业危机往往是因为忽视社会责任而起,任何企业都不能在公众利益之外独立发展。他从事公益事业、发展现代农业、转型清洁能源、做强民族品牌,皆是源于这一思想。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鲁冠球持续创业、终身奋斗的动力之源和乐趣所在。

  鲁冠球同志这一生,心中只有事业。数十个年头,近两万日夜,他从未因病痛而放下工作。直至躺到病榻上,依然用异于常人的坚毅抗争病魔,以十分饱满的热情处理工作。临终前几天,还要求工作人员在他病房里安装电视机,要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盛会,聆听总书记报告。曾有人问他退休后想干什么?他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退休的事,我每天考虑的都是如何把事业做得更好,只要生命存在,我就不会停止工作和思考。鲁冠球践行了他“奋斗者的终点是墓地”的誓言。

  鲁冠球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创业经济将永远激励我们。逝者安息,生者奋然。我们要将他的这种企业家精神发扬光大,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万向建成一家受世界尊敬的百年企业,为决胜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鲁冠球同志,安息吧!


返回列表

上一条: 鲁冠球同志生平

下一条: 鲁冠球追悼会在杭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