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e News

整车厂小农意识严重影响零部件产业发展

2005-08-15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长春车展上,如果说整车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主角,那么汽车零部件行业可以说是本次车展抢夺舆论视线的一匹黑马。

  长春车展期间,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首届“2004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也在此举行。一些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几年我国零部件行业都在以超过整车行业的速度向前发展。不过,一些专家也指出,国内零部件行业同博世、德尔福这些跨国巨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快速发展的国内零部件企业间也出现了竞相压价出口的新问题。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规模达到4400亿元。对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王组德表示,国内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以2003年为例,全年实现汽车产业销售收入9290亿元,其中零部件销售收入为3003亿元,约占总量的1/3;而2004年零部件产业实现的4400亿元销售额,已经基本上与整车销售持平。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由此可以推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空间还很大。

  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56.3亿元,比2003年增长73.2%,进口79.3亿元,比2003年下降了4.5%。由此可见,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出口形势非常好,出口总量每年都在不断攀升,目前已经出现了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几家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近日表示,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配合商务部制定的“十一五”出口规划中,已提出了2010年零部件出口总额40亿美元的目标。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国的零部件出口行业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另一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预测,今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在达到3563万辆,2010年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达到13103万辆。国内汽车市场被长期看好,也为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不少专家也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作为支撑,中国的汽车工业不可能实现年产500万辆的目标。

  可以说,眼下零部件行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得不承认,国内零部件企业同国际巨头相比仍有相当大差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蒋雷近日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上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存在三大“软肋”:一是在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重要部件,比如电子产品等更多地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二是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仍然不具备同步或者超前开发的水平;三是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向国外供货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国际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客观地讲,目前国内众多的零部件厂家,主要还是以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技术竞争力,这是国内厂家与外资或合资企业差距较大的一个方面。整车厂商压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国内的零部件厂商腹背受敌,并使获利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针对国内劳动力密集型零部件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受原材料涨价的影响较大,加之整车厂家降价的压力,这些零部件厂商的生存都将面临问题。

  其实,三大软肋也好,技术含量低也好,都是一些表面现象,而真正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原因,还是零部件产业没有形成充分的竞争,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顽强地存在。其表现为,以三大整车集团为代表的集团内部采购的传统模式还没有被打破。在日本,一个汽车厂的零部件协作厂就有上万家,而我国一汽、二汽的协作厂尚不足200家,多数零部件靠汽车厂自己生产,而不是由有专业水平的零部件协作厂去生产,这样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汽车工业专业化程度的低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2004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占40家,虽然国内企业从数量上仍占有优势,浙江万向、湘火炬等国内知名企业也排名靠前,但诸如电子产品、燃油喷射系统、主动、被动安全系统、转向系统、传感器、制动系统,这些部件的生产无一不是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从产品结构和产值上考虑,国内零部件企业整体实力远低于外资或合资零部件企业。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轿车的整车配套市场(OEM)中,跨国企业的独资或合资公司约占50%以上的份额。

  而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外资零部件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97%,而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比重为1.21%,许多外资企业仅将中国作为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在中国当地并没有进行太多的研发。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位负责人表示,没有扎实的零部件技术基础,谈整车开发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土零部件企业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要承担更多责任。

  另外,在国内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零部件企业众多、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无序的弊病越发突出。据了解,目前国内定点零部件生产厂家为2000家,而实际上进行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却超过了5000家。这些企业规模小,80%以上的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万元以下的却高达2700家。由于没有形成规模而导致的生产成本过高,使零部件行业的整体效益低下。

  业内人士表示,正是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了整个零部件市场竞争的混乱。有关资料显示,首都北京有近5500家汽修企业,而具有一类资质的仅有300家左右。在汽车后市场,存在并流通着“进口产品”、含合资企业在内的“国产品”以及“仿制品”,使得国内零部件厂商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而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日益增多,在其它行业曾经出现的内部相互压价、不正当竞争的问题也随之在零部件行业出现。在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上,沈宁吾表示:“相互压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到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将损害出口零部件生产企业自身的利益。”

Return

Prev: 世界第三大轮毂制造商德国宝必达抢滩中国市场

Next: 我国将建立若干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