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e News

不忘桑梓 共同创富

2010-10-08

9月20日《浙江日报》专版文章:


万向——乡土企业的样本
不忘桑梓 共同创富

□记者 苏靖

企业家愿景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我是农民出身,公司里有好多人原先也是农民,对农民和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因此,让更多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在“常青树”万向集团,当年与鲁冠球一起创业的员工大多都留了下来,如今多数都在重要岗位上。他们还有一个“终身员工”的称号,这意味着他们退休时可以享受与在职员工同等的收入待遇。
    40多年来,说不上什么文化程度的他们,凭着自己的干劲,使万向“从田野走向世界”。万向的企业宗旨中有一句话“为员工创造前途”,在万向看来,当员工感到在这里工作有前途,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鲁冠球有时候也会亲自到车间和工人交谈,了解他们每月实际收入状况。因为留住员工,就留住了万向的明天,企业的生命才会不断延续。

和谐招数
    “两袋投入”(让员工的口袋满,脑袋也要满)是万向的和谐窍门。不论是企业的用工政策、薪酬和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员工的民主权利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围绕装满员工的“口袋”和“脑袋”进行。
    ——让“口袋”满得更快。去年虽然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企业仍然如期完成了第4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企业日创利润突破了1000万元,一位骨干员工也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年收入。为了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万向不间断地对员工整体收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提高基层和关键、艰苦岗位的收入分配标准,并对月收入低于2500元的员工的工作状况进行剖析,帮助其克服困难、提高收入水平。
    今年初,万向集团再次向下属公司明确未来三年让员工收入翻一番,其中一线员工的收入要在去年平均近4万元的基础上达到8万元左右。对此,集团定期派员检查。
    ——让“脑袋”满起来。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万向已逐步形成了“新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再培训计划——精英培训计划”等三大层次、“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发展培训”等三大模块等多层次培训网络。在此基础上,公司还给予员工以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我开发以及公司奖励性培训,由此构成了万向持续、动态、全员的培训开发体系。如今,万向2万多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5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160余人,并拥有一支400多人的高级技工队伍。这其中,有不少人才的技能就是公司在投入“脑袋”时积累的。抓住这样的机会,一些农村来的员工也实现了自己的“转型”,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员工心声
    万向钱潮轴承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建梁:我1988年高中毕业到万向时,在锻造车间做一线工人,开始上班时,根本没想到职业规划这回事。但回头看看,正是因为公司为我提供了“挑担子”的机会,为我提供专业技能、督导师等各种培训机会,我才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现在我也在按集团要求,做好员工的凝聚工作。我们公司每天中午会安排部门经理轮流值班,在食堂为员工盛汤,高温时还要送清凉到车间一线,事情虽小,但是却能让员工工作起来更舒心。
    万向等速驱动轴公司总经理章国庆:在万向我算是老员工了。1971年,万向的前身宁围农机厂刚成立两年,我就来了,刚开始时做简单的农具,做过木工、锻工、机修工。我刚进厂时,鲁冠球也在做打铁,我亲眼看他手把手教工人打铁技术。有一阵子,我想离开厂到建筑队去,鲁冠球知道了特地和我讲,农机发展是有前途的,还和我说企业发展的目标。我就留下了。
    说实话,我从来没想到企业变化真有这么快。我到厂里时才刚上完初一,但是因为鲁冠球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参加培训,我也跟着慢慢摸索起来。后来我被派去国外商务考察,到1995年,我还被公司送到清华大学学经济管理。做木工能做到这个份上,值了。我也庆幸当年听了鲁冠球的话留了下来,现在看来他当年所说的企业发展目标早已超越了。

Return

Prev: 万向在新疆的事业很有意义很有前途

Next: 大洋世家金枪鱼引来赞叹一片 系列产品荣获省“双十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