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9
万向学院“爱心辅导班”
专为民工子女加油助跑
位于西溪路的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群大学生:每个星期天,当别人在享受着悠闲时,却是他们最忙碌的一天。早上7点多,他们就早早来到教室,打开窗户,擦净黑板,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来自学院周边各小学的学生。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已经是下午4点半。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忙碌了一天的他们享受的是一天的充实和快乐。
这些来上课的学生,户籍不同、就读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但都是外来民工的孩子。
辅导班是万向学子专门为民工子女免费开设的,辅导对象主要是小学4-6年级的学生。从2008年春开办第一期辅导班以来,已经办了整整五期。
爱心系民工
万向学院学生处的胡老师介绍说,“学院附近居住着大量外来民工,他们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他们最牵挂,也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开办这个辅导班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为他们分忧,给他们在孩子学习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杭州是外来人口输入大市,自2001年以来,杭州进城务工人员就学子女从基数2万多人开始,以每年近2万的人数增长。虽然杭州市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给予扶持,但对于越来越大的入学人口基数来说,原本就不宽裕的教育资源更显紧张。
万向学院董事长、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曾经坦言:“一个企业如果离开社会的支持,如果不考虑社会的责任,可能到一定时候,这个企业也会走向衰退。”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同样如此。开办爱心辅导班,正是万向学院在常规教育之外拓展育人职责、开展社区服务的一种尝试。
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
辅导班采用正规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星期天上课。一期辅导班持续一个学期,学生8点10分开始上课,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上午教英语和数学,下午教语文和书法。
最后一节课是特色教学,有手工制作、放风筝、打乒乓、猜谜语、识别校园花卉、参观学院图书馆和学生公寓,还有小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等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的辅导老师还自己掏钱买一些小奖品,用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
每学期辅导班都会组织一些特别的活动,如母亲节活动、六一活动、参观自然博物馆、素质拓展等等,有时还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
数学辅导老师张浩浩表示:辅导班的上课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不会很多,更多的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喜欢这里的老师”
辅导班的授课老师是学院特困生中自愿报名择优选聘的,每门课设有组长,负责辅导老师的日常管理。学生可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向老师提出自己想学的知识或遇到的困惑,然后由辅导老师据此动态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
学生们很喜欢辅导班这种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6年级学生陈媚萍在毕业留言中写道:“我觉得万向辅导老师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太一样。这里的老师给人的感觉和蔼可亲,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语言。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老师。”
现在辅导班虽然受到学生的认可,但当初进行第一期辅导班招生时,有人曾经投来怀疑的目光。完全免费的辅导班,有这么好的事么?为了打消家长的疑虑,万向学院和西湖区留下镇杨家牌楼社区团委联系,以社区和学院的名义张贴开班告示,陆续有人前来咨询和报名。
“由于只在杨家牌楼社区招生,知道的人不多”,胡老师说,“随着辅导班信息的传播,后来的学生基本是由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介绍进来的,第一期结束时已有27个学生,最多时35个。留下小学、蓝天小学、育才实验小学、西湖实验小学、西湖文新小学、五常小学等都有学生来辅导班学习。”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刘黎明,育才实验小学6年级学生,辅导班第一期学员。由于辅导班是分年级上课,起初6年级学生只有刘黎明一人。但即便只有一人,上课依然进行。4个负责6年级的老师依次给他辅导功课,后来他升入了留下中学。他的母亲在调查问卷中写道:“非常感谢你们给无助爸妈的帮助。也许在他这一生,都不会忘记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谢谢辅导班的老师们。”
已在辅导班连续学习5期的徐振雄,今年考上了杭州外国语学校。他母亲在留言中这样写道:“感谢万向学院师生们的辛苦教育,希望以后能继续给予帮助。在此,我代表家长谢谢你们。”
姚秀苗、刘先银、曲冰冰、胡虎、刘洁……这些曾经的学员已升学离去。若干年后,相信他们依然会记得万向学院这个临时的人生加油站,记得曾经为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的辅导班的老师们!
(刘汉林)